-
建設背景
(一)中央部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2017年4月,文化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在“促進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方面,《意見》提出要依托地方特色文化,開發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數字文化產品,提高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創新交互體驗應用,帶動公共文化資源和數字技術融合發展。
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國家列入“十二五”規劃,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核心工作。地方特色數據庫是公共數字文化體系建設中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省級部門
2017年12月,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物局主辦的“百城提質特色文化建設推進會”上,時任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宋麗萍指出,“在百城提質文化建設方面,要全面推進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整合利用閑置學校等現有城鄉公共設施,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在鞏固“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的基礎上,對面積不達標的圖書館、文化館進行新建和改擴建,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準。鼓勵有條件的縣(市)采取多館合一的方式,建設博物館、美術館、少兒圖書館等城市展館,提升城市特色,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推進文化類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文化類信息平臺建設?!?
2018年1月,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宋麗萍在“2018年全省文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學習運用“互聯網+”“文化+”等新模式,全面提高文化部門信息化水平,建設數字化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整合文化資源,提升傳播能力,擴大文化影響。通過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優勢互補、借力發展,在與其他行業產業合作協作中共同發展。
-
地方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1、有利于資源共享,數字化的地方特色資源通過網絡可以實現更大范圍巧的地方特色資源共享,這種共享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地方文獻信息以數字化形式保存,并通過網絡對其進行訪問,讀者不僅可以按照書名、體裁、作者、年代等進行查找,還可以根據書中的某一段話進行查找,這將為讀者提供極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圍的讀者使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2、有利于對珍貴地方特色文獻的保護,很多地方特色文獻,特別是一些年代久遠的珍貴古籍、字畫等,通過對這些珍貴地方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可以實現長久地保存、保護。
3、有利于圖書館的特色服務,地方特色資源由于其明顯的地域性和獨特性,成為圖書館的特色資源,特色資源為圖書館的特色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
4、有利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特色資源是地方的名片,也是地方的記憶,地方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有利于展現當地特色文化,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利于當地的全面發展。
-
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內容
1、地方文獻數據的采集是指有關當地的一切資料,表現為不同時期各種記載形式的文獻,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影片、畫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簿籍等。
2、本地區名人數據:以歷代名人組成專題數據庫,對于其中的有特殊貢獻的名人,可追加全文數據庫、照片數據,輔之以字畫、印章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3、地方志數據:包括本地全部史志的專題數據。
4、姓氏淵源數據:建立專題數據庫,可根據需要建立全文數據庫。
5、地市名特產數據:以產地、用途、成分等字段來描述,形成專題數據庫。
6、旅游資料數據:當地旅游區和待開發旅游區,按地理位置、主要景點、服務項目、歷史典故等字段形成數據庫。